近日,北京波恩儀器儀表測控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沈陽農業大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和農科,達成合作意向,為現代農業提供的技術服務和產品。北京波恩儀器儀表測控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氣象環保、農業、環境監測的綜合性企業。主要服務于氣象、農林、水利、環保、交通、倉儲、軍事、科研、公共服務等眾多領域。企業主要提供傳感器與變送器、隧道交通檢測儀器、太陽能監測儀器、農業大棚監控設備、多方位系統解決方案于一體的系統服務。
多年來,公司在充分引進吸收國外技術的基礎上,已開發出的農業采集控制器、氣象低功耗采集器、隧道能見度及有毒氣體監測、氣象手持表、氣象輻射記錄儀等系列產品,并已廣泛應用于冶金、化工、測繪、供水、制藥、機械設備等眾多領域。以的產品質量和精湛的技術服 務受到了用戶的一致好評, 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與國內多個科研機構交流合作,設計生產、維修調試和工程改造能力迅速提高,規模不斷擴大。
大農業即現代農業(modern agriculture),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性質和水平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屬于農業的新階段。
一家 從事氣象、農業、環境測量的綜合性企業。主要服務于氣象、農林、水利、環保、交通、倉儲、軍事、科研、公共服務等眾多領域。企業主要提供傳感器與變送器、太陽能監測儀器、農業大棚監控設備、多方位系統解決方案于一體的系統服務。
多年來,公司不斷秉承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依靠科技求發展,不斷為用戶提供滿意的高科技產品,是我們始終不變的追求。在充分引進吸收國外技術的基礎上,已開發出的農業采集控制器、氣象低功耗采集器、氣象手持表、氣象輻射記錄儀等系列產品,并已廣泛應用于冶金、化工、測繪、供水、制藥、機械設備等眾多領域。以的產品質量和精湛的技術服 務受到了用戶的一致好評, 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與國內多個科研機構交流合作,設計生產、維修調試和工程改造能力迅速提高,規模不斷擴大。
在部委和區域試驗、示范工程有關省市領導的大力推動下,短短不到兩年,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示范工程、產業化技術培育得到快速發展,在財力、人力方面的支持投入、產學研隊伍建設發展方面,都出了預想。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快速發展、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業物聯網技術創新研究和產業化應用技術研發不斷開拓,有相當大的一批企業參與進來,正快速形成產、學、研密切結合,協力研發物聯網農業應用的硬件與軟件服務產品,企業正在逐漸成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體,將建立起協同創新的良性發展機制。
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發展的戰略要求,目的就是為了國民經濟社會“穩中求進”的持續健康發展。要強,農業必須強;要富,農民必須富;要美,農村必須美。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們都充滿著高度的激情、事業心和榮譽感。
我國農業物聯網的發展,體上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我國農業在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面對著資源環境嚴重制約,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與老齡化,農民科技文化水平較低和“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等問題。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與科技創新研究下一步的著力點,應聚焦在如何讓試驗研發與示范應用成果,真正能夠為廣大農業經營主體(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所接受和推廣應用,腳踏實地的走出一條“生產技術、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資源環境可持續”的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當前各單位農業物聯網技術和產品的同質化研究問題還比較突出。在現有發展基礎上,下一步要著力研究農村應用市場的發展需求,要深入農村調研產業發展應用面臨的問題,突出研發支撐農業產業技術轉型和農村市場需求導向的技術解決方案。
首先,研究成果要與農業、農村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緊密結合,培育面向農業經營主體的應用市場,注重成果的產業化應用。研究團隊要多深入農村了解產業應用需求和應用推廣存在的問題。以需求、問題為導向,形成技術創新成果,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建立起統籌全局、互補、交叉三位一體的創新驅動機制。
工程2010年初啟動了兩個有關物聯網發展戰略規劃研究與重大發展戰略研究咨詢項目,農業領域物聯網發展戰略研究受到高度重視。當時農業物聯網戰略研究重點領域被定義為應從農業資源、環境、生產、食品安全、農業裝備智能化等五大方面展開:
資源方面,要著力研究保護、監管農業水、土資源,嚴格控制18億畝的耕地紅線,保護現有耕地數量與質量安全,支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農村水資源科學管理,支撐保護農村水資源與節約農業用水技術等。
環境方面,發展農村水、土、氣環境監測保護技術,控制農業、農村環境惡化,實現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著力研發便于農村廣域部署和使用的低成本土、水、氣環境信息快速獲取處理監控技術等。
生產方面,要從物聯網應用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入手,依次從是設施園藝,畜牧、水產健康養殖,大田農作管理入手,保障糧食安全和菜籃子產品供給等方面。要支持產業轉變發展方式,合理部署資源利用。大田生產方面,要推進“良田、良種、良法”三結合,作物生產,良田是基礎;養殖產業集約發展,要推進“良舍、良種、良法”和“良水、良種、良法”三結合。
食品安全方面,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是農業物聯網技術創新研發的重要領域。要推動建立農產品品質安全可追溯系統的相關支撐技術創新研究。
農業裝備方面,與發達相比,我國智能化技術應用仍然發展明顯滯后,要著力促進農業裝備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創新研究。提供更多能幫助農村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的技術產品支撐。(作者系農業工程學家、工程士汪懋華)